關于加快長江、嘉陵江生態走廊建設研究
根據市政協關于《“科學編制我市‘十四五’規劃”常委會會議重點協商工作方案》要求,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理念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重慶重要講話精神,扎實推進山清水秀美麗之地建設,現將長江、嘉陵江生態走廊建設調研情況匯報如下:
一、長江、嘉陵江渝北段流域基本情況
渝北區位于重慶市主城北部,轄11個街道、11個鎮(不含兩江新區)。東鄰長壽區、南與江北區毗鄰,同巴南區、南岸區、沙坪壩區隔江相望,西連北碚,北接四川省廣安市華鎣市,幅員1452平方公里。過境主要水系有長江和嘉陵江,長江沿區境東南邊境流過,嘉陵江沿區境西南邊境流過。全區境內流域面積1平方公里以上的河道共有249條,其中流域面積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道有長江、嘉陵江、御臨河、后河、朝陽河、大洪河、溫塘河、雙溪河、平灘河、大灣河等10條河流;小I型及以上水庫54座,總庫容15271萬立方米,流域面積4485.8平方公里。我區涉及此次生態廊道建設調研的為長江渝北段(流經洛磧鎮)及嘉陵江渝北段(流經悅來街道),現將基本情況簡要介紹如下:
(一)長江渝北段。從洛磧鎮太洪崗入境,在沙地大石門處出界,流經渝北區洛磧鎮,渝北境內河長15.3 公里。長江渝北段干流處于三峽庫區范圍,為變動回水區河段,是典型的庫區河道,屬銅鑼峽河段,兩岸陡峭,取水戶很少,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不高。水質管理目標III類,2019 年度現狀水質III類。
表1 長江監測斷面信息表
序號 | 水質斷面名稱 | 斷面地址 | 所在河流名稱 | 經度° | 維度° |
1 | 江北-渝北(左岸) | 洛磧鎮太洪場村 | 長江 | 106.887274 | 29.657424 |
2 | 渝北-長壽(左岸) | 洛磧鎮幸福村 | 長江 | 106.969330 | 29.767360 |
(二)嘉陵江渝北段。自黑水灘河入江口處入境,經渝北區悅來街道,在河水溝處出境進入兩江新區禮嘉街道,全長10.7公里。此河段為界河,左岸屬渝北區管轄,右岸屬北碚區管轄。境內流域面積483平方公里,江面寬175- 1000 米,平均比降0.3%。水質管理目標III類,2019 年度現狀水質III類。
表2 嘉陵江監測斷面信息表
序號 | 水質斷面名稱 | 斷面地址 | 所在河流名稱 | 經度° | 維度° |
1 | 北碚-渝北(左岸) | 悅來街道清溪口社區黑水灘河與嘉陵江交匯點 | 嘉陵江 | 106.513124 | 29.771879 |
2 | 渝北-兩江新區(左岸) | 悅來街道新春社區禮嘉界 | 嘉陵江 | 106.512572 | 29.695130 |
二、河流生態走廊建設面臨的問題
(一)水生態環境形勢不容樂觀
水生態環境是流域經濟賴以存在發展的重要基礎,關系著產業的持續發展與居民的身心健康。然而,流域生態走廊建設沿線水污染問題未根本解決,沿江工業及生活廢水排放點源污染、農業生產面源污染以及船舶運輸流動源污染仍然存在,水生態環境發展不容樂觀,流域生態走廊建設面臨著水生態環境退化、治理與修復壓力。
(二)重化工產業比重較高
生態走廊沿線部分地區為我國傳統制造業的重要基地,特別是伴隨著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產業轉型升級,產業結構逐步邁向智能化、綠色化、高端化、服務化,中西部地區依托勞動力、資源成本比較優勢,積極承接資源密集型與勞動力密集型非環境友好型產業,而引導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空間可能會受到擠壓。中西部地區產業結構進一步重化工業化,造成了巨大的生態環境壓力。生態走廊沿線地區尚未擺脫高能耗、高投入、高排放的粗放擴張型發展模式,存在著綠色發展與經濟穩定增長的兩難取舍,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流域生態走廊建設。
(三)協同發展機制不健全
生態走廊建設跨省市、跨流域,涉及內容多、范圍廣,使得在水生態環境管理或生態走廊規劃建設方面,縱向的管理部門職能存在交叉和重疊,產生過度介入或相互推諉等問題,難以建立統一有效的協調發展機制。此外,生態走廊建設缺少統一規范的綜合性法律法規,可能導致地方建設的自發性和盲目性。涉及流域管理的全國性水利、環保等專項法規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規范流域生態走廊建設,但對具體事務的指導性較差,可能造成地方政府在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權衡取舍抉擇,同時導致眾多的標準、程序、專項規劃和治理政策相互矛盾與沖突,例如難以就生態補償的形式與標準達成一致意見,造成諸如項目審批效率低下、地區間行政壁壘巨大等難題,成為制約生態走廊建設進程的重要因素。
三、對策建議
(一)加強組織領導,嚴守生態“四線”
組建生態走廊建設領導小組和辦公室,從發改、環保、水利等涉及部門抽調人手合署辦公,為生態走廊規劃建設有序開展提供組織保障。強化生態走廊沿線區域生態保護,在規劃建設過程中嚴守生態“四線”,夯實綠色發展基礎,全力推進生態廊道保護、治理、修復。加強流域綜合管理,規范流域開發秩序,提高資源開發前的生態環境影響評價和實施后的生態環境監測補償制度權威性,強化區域環評和規劃環評的約束性。禁止在重要生態功能區核心區和生態環境強敏感區進行開發,明確資源開發的時序和方式,嚴格控制亂開亂挖現象,做好開發后的生態修復工作,減輕資源開發的生態破壞。深入落實“河長制”,常態化開展治河管河,深入推進沿江沿河污染企業取締關停和場地生態修復工作。
(二)加強統籌協調,建立完善有關機制
一是建立完善聯動機制,制定流域生態走廊一體化建設規劃,強化生態走廊沿線地區集中集約開發,統籌好區域之間、部門之間的關系,突破行政區劃界限和壁壘,完善跨區域污染聯防聯控協調機制、工程項目合作推進機制,推進基礎設施共建共享、生態環境協同整治,切實增強協同效應。二是建立完善考核機制。明確各地各部門在生態走廊建設工作中的職責和權限,實行差異化考核,把生態環境指標納入干部政績考核體系,實行目標責任考核和獎懲。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等指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體系,強化約束指標。三是建立完善長效監管機制。探索建立宣傳教育、日常巡查、工程嚴防嚴管、環境綜治聯防、應急處置制度、部門聯席會商等日常工作機制,強化保護生態安全和水質安全的長效管理措施。四是建立完善多元投入機制。積極吸引社會資本參加生態走廊建設,充分動員社會人士加盟生態走廊建設,凝聚力量,共同助力相關工作開展。研究探索生態走廊建設幫扶保障政策,爭取國家項目、資金、政策重點支持。
(三)結合區域實際,打造特色小鎮
生態走廊沿線區域均有各具特色生態優勢和自身獨特的產業業態,應積極探索生態走廊沿線建設和區域實際高度融合,著力打造業態各異的特色小鎮。如應充分發揮洛磧鎮作為依托長江上游最后一個5000噸級深水碼頭的優勢和交通區位優勢,大力發展倉儲物流功能,培育細分領域西部商貿交易中心(例如:散裝建材、細分化工產品和進口汽車等西部交易中心),通過新增渝長高速復線、鐵路東環線至洛磧支線,努力把洛磧鎮建設為長江上游公、鐵、水聯運樞紐,結合洛磧碼頭在洛磧鎮以北布局發展倉儲物流和商貿交易產業。堅持政府引導和市場化運作,注重規劃引領和可持續發展,將特色小鎮建設成集生態功能、創新功能、產業功能、文化功能、綠色功能、人居功能等于一體的綜合引領綠色發展空間。同時推進特色產業集聚發展,促進服務業發展提速、結構提升,重點發展現代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